当前位置:首页-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理论|提升党的形象传播效能要把握五个向度
时间:2023-02-0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网络社会强势崛起、数字变革持续深化、新媒体形态迭变不穷,党的形象建构面临诸多挑战和现实问题。党不仅要作出实实在在的执政绩效,更要抓住关键、主动作为,紧紧把握新媒体传播的高度、温度、深度、精度、效度,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形象的传播效能。

高度——推动工作队伍的赋能提质

整体提升新媒体素养。一方面,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熟悉新媒体运作规律,熟练掌握新媒体应对技巧,正确看待并充分尊重新媒体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空间中海量信息下的深层次背景、社会心理、内在成因,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与新媒体组织进行友好交流互动,灵活地开展政治宣传、舆情处理等工作,有效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建立多元化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在资金、人员、政策上给予倾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打破门槛,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普通公众等社会力量以及资本力量,打造一元多样、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维护党的形象。

温度——强化传播内容的现实观照

新闻传播的接近性原则表明,内容与读者之间在情感、心理、区域或利益等方面越接近,越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对广大百姓而言,日常生活是其中最息息相关的方面。

事实上,党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延安时期,党创办的《边区群众报》内容大量取材自当地生活,或指出迷信落后、铺张浪费等社会问题,或报道乡邻互助、勤学高产的群众典型,或传授柴米油盐的生活窍门,或登载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剧本。改革开放后,这一传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各大主流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先后创办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副刊版面,从内容上、语言风格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当下,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应继承和发扬“观照日常生活”的优良传统。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用生活的“放大镜”去审视,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让老百姓认识到其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现实意义。

深度——实现宣传渠道的守正创新

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媒体”基本原则,从整体上营造一个风清气正、井然有序的网络环境,为塑造党的形象提供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治理的法律规范,压实压牢新媒体行业中组织和个人的主体责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内容的审核和监督,有效规范网络言论,坚决制止和处理歪曲事实、散播谣言、污染风气等不正行为。另一方面,要继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

纵深推进媒体融合,提高党的形象传播的触达率。媒体融合不仅指资源要素的整合、管理经营的结合、内容产出的贴合,更要以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为原则,推动工作思想理念的整合。质言之,即通过不同媒体在载体、功能、手段和组织关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最终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借助全方位、立体式、交叉式的全媒体网络,才能让主流舆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地深入人民大众,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精度——坚持传播方式的受众本位

合理细分受众。媒体受众不是同质化的、无差别的,而是在生活习惯、认知特征、价值诉求等各方面均存在个性化差异。新媒体进一步放大了这些差异,促使受众群体细化和分化。因此,应根据地域、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要素,对受众群体进行合理细分,在此基础上深度捕捉和分析特定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信息偏好,并将其作为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的一般原则和总体依据。

善用大众话语。不同于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蕴含着大众情感、现实情境、生活情趣的话语方式,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直观性、时代感和亲和力。要勤于运用方言、谚语、成语、比喻、典故等通俗语言,敢于借用流行语言、网络语言等“非主流”语言,以真挚、简单、朴实、亲切、随和的话语描绘党的形象,消除老百姓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强调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既有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有直达人心的深刻寓意。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挖掘题材,并在兼具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前提下,将故事内容转化为网文、图画、音乐、短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图文并茂、声画互动、情理交融中生动勾勒出党的形象,用历史叙事、微观叙事、生活叙事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增强人民群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效度——健全跟踪问效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是所有传播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符合新媒体实际情况的党的形象传播效果评估和评估结果应用的体制机制。

要建立一套效果评估机制,效果评估指标应该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出发。“量”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接触传播内容的情况,具体包括受众对特定栏目、节目、作品等的关注度、兴趣、接触频率等,往往表现为发行量、阅读量、收视(听)率、阅读时长等数据;“质”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对内容的认可程度,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点赞量、收藏量、转发量等。可通过大数据等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建立和应用相关数学模型,量化地评估传播效果。

(来源:党建网)


您的位置:首页>党建工作

理论|提升党的形象传播效能要把握五个向度

  2024-12-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网络社会强势崛起、数字变革持续深化、新媒体形态迭变不穷,党的形象建构面临诸多挑战和现实问题。党不仅要作出实实在在的执政绩效,更要抓住关键、主动作为,紧紧把握新媒体传播的高度、温度、深度、精度、效度,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形象的传播效能。

高度——推动工作队伍的赋能提质

整体提升新媒体素养。一方面,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熟悉新媒体运作规律,熟练掌握新媒体应对技巧,正确看待并充分尊重新媒体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空间中海量信息下的深层次背景、社会心理、内在成因,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与新媒体组织进行友好交流互动,灵活地开展政治宣传、舆情处理等工作,有效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建立多元化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在资金、人员、政策上给予倾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打破门槛,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普通公众等社会力量以及资本力量,打造一元多样、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维护党的形象。

温度——强化传播内容的现实观照

新闻传播的接近性原则表明,内容与读者之间在情感、心理、区域或利益等方面越接近,越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对广大百姓而言,日常生活是其中最息息相关的方面。

事实上,党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延安时期,党创办的《边区群众报》内容大量取材自当地生活,或指出迷信落后、铺张浪费等社会问题,或报道乡邻互助、勤学高产的群众典型,或传授柴米油盐的生活窍门,或登载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剧本。改革开放后,这一传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各大主流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先后创办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副刊版面,从内容上、语言风格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当下,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应继承和发扬“观照日常生活”的优良传统。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用生活的“放大镜”去审视,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让老百姓认识到其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现实意义。

深度——实现宣传渠道的守正创新

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媒体”基本原则,从整体上营造一个风清气正、井然有序的网络环境,为塑造党的形象提供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治理的法律规范,压实压牢新媒体行业中组织和个人的主体责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内容的审核和监督,有效规范网络言论,坚决制止和处理歪曲事实、散播谣言、污染风气等不正行为。另一方面,要继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创作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

纵深推进媒体融合,提高党的形象传播的触达率。媒体融合不仅指资源要素的整合、管理经营的结合、内容产出的贴合,更要以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为原则,推动工作思想理念的整合。质言之,即通过不同媒体在载体、功能、手段和组织关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最终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借助全方位、立体式、交叉式的全媒体网络,才能让主流舆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地深入人民大众,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精度——坚持传播方式的受众本位

合理细分受众。媒体受众不是同质化的、无差别的,而是在生活习惯、认知特征、价值诉求等各方面均存在个性化差异。新媒体进一步放大了这些差异,促使受众群体细化和分化。因此,应根据地域、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要素,对受众群体进行合理细分,在此基础上深度捕捉和分析特定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信息偏好,并将其作为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的一般原则和总体依据。

善用大众话语。不同于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蕴含着大众情感、现实情境、生活情趣的话语方式,具有很强的通俗性、直观性、时代感和亲和力。要勤于运用方言、谚语、成语、比喻、典故等通俗语言,敢于借用流行语言、网络语言等“非主流”语言,以真挚、简单、朴实、亲切、随和的话语描绘党的形象,消除老百姓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强调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既有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有直达人心的深刻寓意。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挖掘题材,并在兼具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的前提下,将故事内容转化为网文、图画、音乐、短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在图文并茂、声画互动、情理交融中生动勾勒出党的形象,用历史叙事、微观叙事、生活叙事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增强人民群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效度——健全跟踪问效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是所有传播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符合新媒体实际情况的党的形象传播效果评估和评估结果应用的体制机制。

要建立一套效果评估机制,效果评估指标应该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出发。“量”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接触传播内容的情况,具体包括受众对特定栏目、节目、作品等的关注度、兴趣、接触频率等,往往表现为发行量、阅读量、收视(听)率、阅读时长等数据;“质”的维度主要考察受众对内容的认可程度,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点赞量、收藏量、转发量等。可通过大数据等方法采集相关信息,建立和应用相关数学模型,量化地评估传播效果。

(来源:党建网)